霍宪森
注:此文由DeepSeeK搜索生成 霍宪森略作修改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理念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现就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现实挑战及实现路径等有关问题作以简要分析,以期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概念与产生背景
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一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理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权力的源泉。
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近代的民主革命思想,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被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原则,并在宪法和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人民当家作主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来实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基本确立。这一时期,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创新,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提供了更多渠道。同时,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保障。
进入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提出,强调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民主选举中,而且要体现于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中,还应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
三、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和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这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政治权利。同时,人民还享有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如参与立法、监督执政党和政府等。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为人民享有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包括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人民有权参与经济决策,监督经济活动,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文化领域,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为人民享有文化创造和享受的权利。人民有权参与文化政策的制定,推动文化创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人民有权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参与文化活动和创作。
四、人民当家作主现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人民当家作主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实践,但在现实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制度设计方面,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制度,提高人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方面,部分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影响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程度。如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法治保障方面,虽然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和司法保障,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切实实现,仍需持续努力。
五、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实现形式和途径
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两大支柱,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坚持党的领导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人民当家作主则为党的领导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因此,在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完善人民当家作主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确保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顺利推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人民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近年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不断完善,代表履职能力不断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重要保障。
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事务管理提供了平台。近年来,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通过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形式,人民群众可以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近年来,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创新,协商渠道不断拓宽,协商实效不断提高。
法治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保障,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切实实现。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结论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标。经过长期实践,人民当家作主理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实践和不断发展。然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加强法治保障。
未来,应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协商民主制度,拓宽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渠道。同时,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此外,还应持续推进法治建设,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只有不断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025年2月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 《人民当家作主:理论与实践》. 民主出版社, 2020.
2. 李红梅. "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路径研究". 《政治学研究》, 2021, 39(3): 45-58.
3. 王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史》. 人民出版社, 2019.
4. 陈学明.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 2022, 42(2): 4-22.
5. 刘志远. 《法治与民主: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法律出版社, 2021.
6、《论中国特色的民主选举》,霍宪森,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霍宪森理论研究文集。
7、《论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霍宪森,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霍宪森理论研究文集。
8、《论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霍宪森,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霍宪森理论研究文集。
9、《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霍宪森,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霍宪森理论研究文集。
10、《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的思考》,霍宪森,发表于微信公众号霍宪森理论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