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从严监督执纪作为推动自我革命走向纵深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
2025-09-02 08:55:02
  • 0
  • 0
  • 0

文章来源:此文摘于《红旗文稿》2025年第16期《从严监督执纪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利器》一文第三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重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前哨’作用,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向全党释放一严到底、寸步不让的信号,形成震慑效应”。新时代新征程,党面临的形势任务之艰巨、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从严监督执纪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更大功夫。

健全贯通协调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和人民监督结合起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构建起一套系统科学和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形成严密高效的内在约束。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通过巡视巡察等方式,体现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权威,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保障党员监督权利,拓宽意见反映渠道,防止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到同级相互监督,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让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在履职用权中相互监督提醒。另一方面,要主动拓宽人民监督渠道,构建严实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络。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依法依章程行使监督权,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畅通民意表达和反馈渠道,形成高效协同的监督合力。通过织密监督之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任何形式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都无处遁形,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格局,为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提供系统性支持。

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日常监督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不能局限于业务工作的表象,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善于透过具体问题发现其背后的政治偏差,看是否存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和搞变通等问题;善于发现潜在的政治风险,看是否存在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影响政治安全的苗头;善于识别隐性的政治隐患,看是否存在搞“小圈子”、当“两面人”等伪忠诚行为。日常监督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用好“第一种形态”,通过常态化的谈心谈话和批评提醒,实现防微杜渐,体现严管厚爱。同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评估效果的闭环管理机制,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紧盯不放,督促责任主体彻底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对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问责。将监督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不断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提升标本兼治的综合效能。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同根同源。要将查、治、防贯通起来,形成全面覆盖、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在“查”上要坚持一体查处,深挖根源。树立风腐同查的系统观念,坚持双向审视的辩证思维,既透过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深挖背后的腐败根源,也在查办腐败案件时深刻剖析其由风及腐的演变规律,揭示二者相互交织、相互滋生的内在机理,实现溯源治理。在“治”上要坚持以案促改,扎紧笼子。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把查办案件的“后半篇文章”做深做实。针对案件暴露出的权力运行风险和制度机制漏洞,通过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举一反三,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从源头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实现有效约束。在“防”上要坚持立根固本,涵养正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用革命文化淬炼奉献精神,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同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常态化的党纪学习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作者:盖逸馨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2025年第16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